不像现在家庭和学校的教育,乃至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念,专门为了职业,为了赚钱,基本人格养成教育都没有。
快到三⼗岁的时候才开始发愤读书,但考试都落榜了,到了三⼗七岁考试还是落榜,于是他决⼼不再进⾏科举考试。
北宋明道二年(1033年),老泉自序二十五岁,始知读书。
结果,苏轼最高官职竟然是从三品的龙图阁学士(包拯也是这个学士,人称包龙图。
乱鸦啼后。
**苏轼画作苏轼把诗写完后,想着也许真的就被杀头了,但不想这条鱼,反而刺激了他关于生死的思考和诗才。
我们不得不佩服苏洵的父胸襟宽阔。
**苏轼**(1037-1101年),苏洵长子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。
我初従公,赖以有知。
他所写的作品数不胜数,留下来的名言名句也是非常之多。
**04****非义不取**功废于贪,行成于廉。
不负众望,两个儿子都一考即中。
郎苏迈、五郎苏迨均没有在我身边,听说在做学问方面也都有长进。
也就在那时,三苏的文章在士大夫中间争相传阅,天下文人纷纷仿效文风,王公贵胄排队请求相见。
苏轼每到自己以为要死时,都会想到弟弟苏辙。
请吃鱼:死刑?苏轼大悲,留绝命诗给苏辙,苏迈:送错了菜。
然亦须多读史,务令文字华实相副,期于适用乃佳。
是处青山可藏骨,他年夜雨独伤神。
轼是指古代车辆前端供手扶的横木,看似可有可无,但如果去掉它,就不再是完整的车了,为人当如车轼,虽处于显要位置,却也要懂得掩藏自己,避免锋芒过露。
山川看不厌,浩然遂忘还。
苏洵所著《易传》尚未完成即病重,命子苏轼述其志写完《易传》。
在苏轼的许多诗文中,他总会忍不住提到他的弟弟子由(苏辙),两兄弟自小在父亲苏洵的学问影响下,共同学习玩耍,在父母亲博爱有贤者情怀的思想影响下,俩人情深如知己,让苏轼每临死与乐事都念念不忘苏辙。
苏辙的赋也是极具特色的,在《墨竹赋》中他把竹子形态写的非常逼真,又充满诗意。
无论,身在怎样的官场政治变化与风波中,三苏父子都始终站在了为国治世,为民发声,严谨治学,顺其自然,自成其道。
在这之后,他曾担任过大名府的推官。
苏辙读⾳辙(zhé),意思指车轮压过的痕迹,部⾸是车,总笔画为16画。
无疑三苏是我国文学史上少有的例子。
猗欤先君,名施四方。
他对于弟弟和侄子侄孙的教育,多为诗文书信形式。
——苏洵《名二子说》轼,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;辙,车轮压的痕迹,车轮印。
因为苏轼惊动朝野的文才,引发了乌台诗案。
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,苏洵文名因而大盛。
**【苏辙】(1039年—1112年)**苏辙是苏洵的儿子,嘉祐二年(1057年),苏辙登进士第,初授百试秘书省校书郎、充商州军事推官。
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,论据有力,语言锋利,纵横恣肆,具有雄辩的说服力。
《六国论》曾是父子三人的命题作文,三人分别分析六国被秦灭的原因,苏洵说六国之亡弊在赂秦,苏轼说六国存在时间长于秦的原因在于六国重用人才,苏辙说六国亡于互相攻伐,尤其是苏洵的文章借古讽今,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,因此流传千古。
宋人王辟之《渑水燕谈录・才识》记载:苏氏文章擅天下,目其文曰三苏。
虽然,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。
苏氏一门家风笃厚,苏洵苏轼苏辙三人皆留下大量与家风家教相关的文字与诗词。
他特别善于从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和艺术特色,例如《上欧阳内翰第一书》对孟子、韩愈和欧阳修文章的评论就很精当。
苏轼吃了一段时间的蔬菜肉食,心里倒也没什么大起大落。
猗欤先君,名施四方。
是年离家出外游学,自眉州出发到嘉州,游峨眉山,然后顺流而下从夔州巫峡下荆诸,准备前往京师。
——摘自苏轼《六事廉为本赋》功业毁废于贪婪,德行养成于廉洁。
但在晚年写诗的才情逐渐突显出来,所写的诗作富有情态,将情感融入在诗中。
后再次贬谪筠州,远谪岭南。
大儿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。
苏洵撰有《苏氏族谱》一卷,包括《谱例》《苏氏族谱》《族谱后录上篇》《族谱后录下篇》《大宗普法》《苏氏族谱亭记》等六篇,概述了苏氏家族的起源发展,记述了苏氏先祖的嘉言善行,教育后代不忘祖宗先人,孝悌忠信、和睦友爱,继承和发扬先辈优良传统。
世有潜德,而人莫知。
晚侍哲皇,进以诗书。
苏洵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继续去参加那些不合理的科举考试,⽽是⾃⼰⾃学成才,想读什么就读什么,最后形成了⾃⼰独特的思想理论。
请支持一个刚入平台新手坚持多年的原创作者。
侄孙你近来学习怎么样?恐怕也避免不了赶潮流。